上課心得028 – 音樂語法(3) 隱藏聲部, 旋律線

這裡講隱藏聲部,首先用蕭邦很簡易的一首圓舞曲開始:

右手旋律,左手伴奏,很簡單,不是嗎?彈起來很容易,不知不覺音樂上的思考也想簡單了,左手是伴奏沒錯,但可以按住的狀況下,第一拍的音是長音符(有些狀況是沒特別這樣寫的),如果把第一拍單獨抽出,另外當一個聲部,考慮它的行進方向和連結,重新練過後,整個音樂上的表達是又更加深刻,和流利的。

第二例….


蕭邦詼諧曲op.31.no2

同樣的道理,左手伴奏的部分,也是有旋律線(綠線)的存在,像這樣程度的曲子,沒考慮隱藏的旋律,就只是當成一般伴奏來彈的話,聽起來就沒感覺了。而右手看起來簡單,也是要考慮聲部橫向的行進(紅線),並非不要考慮縱向的合聲效果(藍線),若是單純的把它當和聲去彈,樂句的趣味會少很多,往往會聽起來音樂是切斷的,一塊塊的,甚至於出現分句怪異的情形。所以類似這樣的情形出現,老師都會要求分聲部,彈熟,再合起來,即便好幾個聲部都是用同一隻手彈,也要頭腦清晰。(所以巴哈的多聲部曲子,甚至賦格曲都是用來打基礎的曲目)

 

第三例:貝多芬Op.27.no.2

前面四小節是導奏,主題在第五小節的第四拍。在進入主題(紅箭頭開始)之前,音樂的進行是一直很穩定E->E->E->E->….  第四小節右手的伴奏音開始有了變化#F->E->#D->#D->#C(高音), C->#C->#C->C->#G(中音), 這是前奏進入主題之前的一個過門,如果彈法又跟前面前奏一樣的話,那就是老師說的,”很無聊”。由於這邊就是音樂轉變的地方,一般人學作曲,可能也是就這樣直接過去了,這邊音符的轉變也暗示心境的變化,把這邊的音符獨立抽出,當成隱藏聲部處理,音樂的行進,自己也會更有方向,別人聽起來,也不會那麼無聊了。
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