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課心得025 – 音樂語法(1) 蕭邦詼諧曲

上課老師提到了許多有關於音樂的語言怎樣去判斷與解釋,這一堆東西,想要分享紀錄讓自己能記更清楚,不過因為要截圖,改圖,發上網,確實有些麻煩,所以有許多心得,就擱下來了。最後還是複習了一下影像處理程式。熟悉軟體用法後,期待自己能夠記錄更多,也能讓自己更進步。(反正現在學甚麼都越來越快,記憶力也不知道怎麼的,越來越好XD。而且不管讀過的書,上過的課,整理過後再發上網,自己的印象也會深刻的多,這應該也是一種加強學習的方式)

(PS: 老師要求盡量使用原典版的,也就是最接近原稿和手抄稿的版本,而這裡的截圖,因為種種以及電腦技術上的原因,不一定是原典版的,在下也不一定有原典版,能買是盡量去買,但有些曲譜也是網路上下載的,反正大多數古典樂譜是沒版權的)

(一)

(二)

首先是圖一二,綠色圈起來的部分,同一首蕭邦詼諧曲的部分,音形是相同的。彈法卻是大大不同。一是樂曲最開頭,要彈得偷偷摸摸,有些神祕的感覺,蕭邦即使是圓滑奏的連音記號,也要很清晰的顆粒狀。二是尾奏的開始一陣子了,總之就是一氣呵成,絕不能拖泥帶水,尤其後面速度又非常快(急板Presto又加上加速piu mosso幾次)。

再來是圖二紅圈起來的音,第一次三連音開頭是C->B->A->bA,後面同樣的音出現在不同的句子中是bA->A(AbBbB)->B->C 反過來的變化。這是一種對比,除了對比,還有心境上的變化。老師提到以前他學作曲,剛開始還以為很有趣,後來發現一點都不好玩,因為每個音,都要賦予意義,為什麼用這樣的音?為什麼這樣寫?…甚至每個和弦,調性,和和聲轉變都有音樂上的意義…..一堆限制,而這些大作曲家之所以厲害,就是音樂本身除了觸動人心,每個音都能夠解釋,賦予意義,然後又很好聽。而不是自己隨便唱唱,覺得好聽就好了。 應該也是為什麼這些經典曲子被移調演奏後,有人會覺得感覺詭異,或奇怪的關係吧。

紅圈的(ff), 原典版是沒的,不過從曲子尾奏開始的f ,和幾次的漸強記號,應該也可以合理判斷這裡開始要很強了。而樂句開始後是漸弱,是在很強中的漸弱。因為一直到尾奏結束,一直是更強的,所以這裡的漸弱是有一種體現蕭邦式的優雅,如果是貝多芬為了意志力的體現,可能就是一路強下去了。藍圈中音也要特別強調出來,除了合聲的轉換上,由單音轉成和弦,夾在漸強和漸弱之間這些符號,也是線索。

 

PS:希望能將自己以前上課的音樂語法和心得陸續從新整理上來,這樣自己也算多上了一次課,賺到!  

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只是”希望”~~

 

 
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