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課心得020 – 奏鳴曲式

雖然隨意彈過了一堆的奏鳴曲,也實際練了幾首奏鳴曲,但到底所謂什麼是奏鳴曲,也沒真的去研究過,以往都是自己練琴,自從找了老師後,也是大多自己選曲,現在老師開始指定曲目,也發現了在下在樂理上的一些不足。 簡單介紹一下奏鳴曲式,還有音樂上合理的解釋:


基本結構的奏鳴曲的第一樂章一定都是ABA的三段體: 1(A): 呈式部,會有兩個主題,第一主題出現後,會有第二主題做對比。2(B): 發展部,會從呈式部裡的主題,片段再去做發展,轉調,轉調有時候很多,會呈現調性不穩的狀態。3(A): 再現部,主題會再次出現,會出現在屬調,也會有同調甚至下屬調出現的狀況。許多奏鳴曲基本上就是依照這樣的規則去發展的,例如海頓,莫札特以及貝多芬早期的曲子,到了貝多芬後期浪漫之後才有不依循這樣的情況發現,但大體上,奏鳴曲的第一樂章,就是這樣的規則。

以人的一生做比喻,1(A)的呈式部,展現的是人的基本性格,2(B)發展部可以算是人生中的風風雨雨,不論是幸福,痛苦艱難,遭遇的事情,都可能導致個性的轉變,3(A)再現部,代表的是經過這一切的風風雨雨,人的個性本質並沒有改變,但卻可能是表現得更圓熟,一切雲淡風輕,或者無所謂了管他去了,甚至更偏激。基本上利用這樣的方式來理解奏鳴曲的第一樂章,就比較不會像機器人打字一樣的彈奏樂曲了。 當然這只是最初淺以及最概括架構的分析而已。


發表迴響

這個網站採用 Akismet 服務減少垃圾留言。進一步了解 Akismet 如何處理網站訪客的留言資料